爱游戏体育:体育赛事安全预案(精选5篇)

Ry3mYIM0l77yV0nv 13 2024-10-06 04:57:5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 天津 300222)

  摘要:自2010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我国持续派出代表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这一代表着国际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做好相关技术准备工作,对赛会相关技术文件进行详细分析及持续跟踪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对第41届、42届世界技能大赛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及相关技术文件进行了研读,并对所涉及的各项安全认证体系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世界技能大赛;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12-05

  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以下简称为大赛)作为世界技能竞技的国际性舞台,被称为职业技术领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着国际性的先进技能水平。到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已设立了6个大类共计46个项目。大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及相关认证体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的主流水平。自2011年伦敦第41届大赛及2013年德国莱比锡第42届大赛以来,主办方均提出了“零事故”(Zero Accident)这一共同目标。尽管选手众多,比赛项目较多,且竞赛日程较长,但世界技能组织(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和第41届、第42届大赛主办方英国、德国还是实现了大赛“零事故”这一目标。

  为了给我国相关专家提供健康与安全防护相关参考信息,为我国参加、举办类似的职业技能竞赛在健康安全规范方面提供相关参考资料,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安全防护相关法规规范,推广并普及必要的劳动防护,最终促进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制造业安全防护水平乃至整体安全防护水平的提升,对世界技能组织及大赛主办方所指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OHS)、规定的设备、工具、个人防护规定及相关的认证体系开展研究很有必要。笔者拟以第41届、第42届两届大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及认证体系为主要对象进行相关分析与探讨。

  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内容解读

  每个竞赛项目,按照不同的技术层面及领域,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技术文件及资料:(1)竞赛规则(Competition Rules),对所有竞赛项目的整体规则、原则、组织形式、整体管理、监督投诉机制等进行整体说明;(2)技术说明(Technical Description),对特定的项目名称、能力要求、工作范围、测试项目赛题的原则及赛题开发形式等进行约定;(3)基础设施列表(Infrastructure List),给出特定项目竞赛所提供的设备工具等相关设施工具列表;(4)测试项目(Test Project),详细的项目竞赛图纸及赛题;(5)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对安全防护的策略及程序进行规定,并就大赛时的安全方针协调机制、大赛中的技术代表、专家及场地主管等责任划分进行详细描述,并就赛前安全培训、健康与安全合约签订、监督体制等进行规定。下面本文将对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相关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及说明。

  每届大赛,赛会组织方均根据世界技能组织及主办国自身安全相关规定,在健康及安全防护方面制定详细的说明。在2011年英国伦敦大赛之前4个月,大赛主办方颁布了各个大赛项目对应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程》(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而2013德国莱比锡大赛各专业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程》同样在赛前4个月由主办方颁布。除此之外,2011年的伦敦大赛主办方在赛前4个月颁布了面向所有大赛相关人员的《安全健康手册》(Health and Safety Manual)。

  (一)《安全健康手册》

  第41届伦敦大赛《安全健康手册》(以下简称为手册)分为15个部分,就大赛的相关文件政策、整体健康安全策略、不同岗位赛会有关人员的安全方面的责任分工、主办方的相关规章制度、个人防护用品、赛前安全教育、大赛中的健康安全监察、紧急情况处理、火灾警报及疏散、残障人士及易受伤的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安全事项、安全手册的发放方式及数量等所有涉及赛会安全相关的问题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手册中将大赛中的安全防护按专业相关将防护类型分为通用职业健康安全、电气、机械、热加工、食品卫生、个人防护用具等几大类。

  按照历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惯例,除了遵循世界技能组织所颁布的健康安全规则之外,还需要遵守主办国的相关法令,如果法令之间存在冲突,则以最高标准(最严)为准。2011年伦敦大赛援引的英国健康与安全相关法规为1974年《工作健康与安全法案》(The Health & Safety at Work Act 1974),包含了自1989年到2008年颁布的健康与安全相关法令,涵盖了安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高处作业、电工作业、火灾等相关的32项法令。

  手册的附录中,就赛会健康安全指导委员会的构成、大赛中的保险、无线电通信协议及术语规范、紧急电话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便于操作,制定了相关表格模板,包括赛前竞赛区安全检查清单表A、健康安全教育检查清单表B1、健康安全教育签字表B2、竞赛就绪检查表C、轻微受伤记录、事故报告填表、事故调查报告表。

  根据手册内容,需要大赛主办方负责检查参赛代表队携带的工具设备能否符合相关认证并允许在大赛中使用和选手参赛资质,主要有以下几点:(1)所有在大赛现场中使用的手工电动工具、设备等,必须达到赛会认可的安全认证要求,即通过产品源产地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安全认证;(2)参赛者携带的工具、设备,除需要通过如上相关认证之外,还需要张贴检验合格标识,标识上需标明产品上次检验的时间和下次检验的时间;(3)手动工具需要通过手动工具振动评测(Hand Arm Vibration Assessments),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在有效期内的相关证书;(4)原则上不允许携带化学物品及有害物质,如大赛中确需使用化学及有害物质(如化学溶剂等),经大赛主办方批准且通过英国有害健康物质控制认证并具备证书的方可带入大赛场地;(5)竞赛中一旦出现违反职业健康安全规定的危险操作,在场的场地主管、专家将立即对选手提出警告,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警告之后,第三次将中止选手操作,中断的时间不从竞赛时间中扣除。

  上述设备、工具、个人防护用具安全认证规范及文档,事先需经大赛主办方的专家、场地主管、专门的健康安全专家、专门的健康安全协调员或主办方监察组成员等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工具、设备将粘贴不得使用标识并移出赛场。

  (二)《职业健康安全规程》

  第41届和第42届大赛主办方均提出了“事故为零”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程》(以下简称安全规程)对赛会安全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以2013年第42届德国莱比锡大赛为例,其健康与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第41、42届两届大赛主办方所颁布的安全规程包括总则、责任与保险、通用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专业相关健康与安全规则四个大部分。以41届大赛主办方公布的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通用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部分为例,其内容较为详尽,包含的36项具体内容总结如表1所示。

  大赛场地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并制定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程序,在赛前对所有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参赛选手需签订专门协议。大赛场地需配备如下安全设施:(1)外伤急救包、外伤急救中心;(2)紧急洗眼站,用于眼部异物清洗及损伤防护;(3)火灾初期灭火设备,包含灭火器、灭火毯、相关标识指示;(4)报告及通信协议;(5)紧急疏散路径指示标识。

  除上述安全设施以外,前往外伤急救中心的交通车辆、化学品喷溅泄漏的处置、与外界火灾控制等紧急处理的联系方式也必须保持随时就位及畅通。场地主管或专门负责安全的专家须事先对所有参赛选手、专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含急救设备、洗眼站的位置、火灾疏散及逃生路径、疏散后集合地点、紧急情况下的警报内容及撤销警报的广播内容等相关信息。

  从近两届大赛的安全规程来看,其总体格式基本相同,区别主要是根据主办国的不同而分别引用了主办国的相关职业健康安全法规。

  在上述两个文件中,除大部分与我国安全规定类似的内容外,尤其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有如下内容:

  参赛选手不得佩带任何珠宝饰品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按个人防护用品用途及伤害类型不同,分为眼睛防护、头部防护、呼吸防护、肢体防护、手部及臂部防护及足部及腿部防护。根据各专业性质不同,一部分如防护眼镜、防护鞋等为必须使用;部分如耳塞等则为建议使用;而在对旋转机械的操作中,手套为严禁使用。按照大赛专业不同,基本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安全防护鞋、眼部防护、噪声及听力防护、工作服或防护服,特殊情况下还需要使用呼吸器、面部防护罩、焊接个人防护、手套等特殊防护设备。按照规定,所有大赛相关人员,无论是比赛期间还是在前期准备熟悉过程中,在大赛场地车间中必须全程穿着符合赛会要求的防护鞋及工作服,以及根据规定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德国莱比锡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22个有中国参赛的项目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如下页表2所示。

  较为严谨的安全操作规程规定 对于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中给出的较为严谨的规定,除了赛前的安全检查外,在比赛中,选手也将有一次临时中止比赛的机会,由组织方再次确认安全状态。如果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选手将受到警告,两次警告之后如仍未达到安全操作的要求,将可能面临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如在第42届大赛电气操作中,规定所有的电气装置必须符合德方的BGV A3要求,而且必须完成两端电路断开、意外连电防护、确认无电压、接地与电容放电、遮盖保护及拉设警戒线等一系列全部预防操作之后,才能开始操作。与此类似,在焊接、压缩气体操作乃至磨削砂作、大赛期间食品卫生等,均规定了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

  责任与保险 与往届情况类似,作为参赛的前提条件,各参赛代表队需自行承担如队员受伤、疾病及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财物损失等可能发生的风险责任。各参赛代表团是否自行购买保险,主办方未作强制性要求。但鉴于大赛主办方既不承担参赛代表队大赛期间及在主办国逗留期间的人身伤害、财物损失,也不提供任何保险。因此,建议参赛国代表团事先购买适当的保险。

  机床、设备、工具等的相关规范及认证体系

  赛会要求,不论是主办方提供的还是自行携带的机床、设备、仪器需通过原产国或地区的安全强制认证,包括欧盟、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强制认证。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方认可的部分国家或地区安全认证体系如表3所示。

  按照大赛各项目技能管理计划,在赛前,将在专门的时间会同首席专家、场地主管(Workshop Supervisor)、专门的专家(Experts with Special Responsibilities,ESR)、本国专家等对机床、设备、工具等进行安全资质检查,不符合安全认证及标准或检验有效期过期、存在故障的机床、工具、设备由大赛主办方张贴禁止使用的标记并移出赛场,不得在竞赛中使用。第42届大赛主要采用CE认证。CE认证作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安全认证之一,包含了健康、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欧洲法规要求,并且不定时更新。如按照最近的CE认证要求,机床等带电机械,需符合电磁兼容性(EMC)和低电压(LVD)规范;而冰箱这样的家用电器,除了符合电磁兼容性和低电压规范之外,还需要符合有害成分限制(RoHS)、报废电子电气设备(WEEE)等规范。而电气照明设备的认证,则涉及《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EN 55015:2006+A1:2007+A2:2009等至少6项的相关标准。

  为保证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能够顺利参赛,根据前期案例以及按照41届、42届两届大赛相关安全规定文件的规定,按照国际赛会通行的做法,参赛项目采购并携带的机床、设备、工具,一是确定事先通过规定最新的相关安全认证,设备、工具等经过定期检验并张贴标签;二是工具、设备机床制造商必须经过相关认证并附有认证标识;三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机床设备等,为避免届时出现麻烦,除了经过认证、标识和检验标签齐全之外,建议随机床、设备携带必要的认证资质证明文件。

  个人防护用品规范及认证

  就我国劳动防护整体而言,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普及与使用,乃至操作者的安全意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意识和知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在个人防护用具上达到大赛要求,首先必须采购符合规定标准并通过相关认证的个人防护用具,而且需事先研读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相关技术文件,必要时需与外方、主办方沟通交流,弄清相关信息。在训练中、比赛中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养成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良好习惯。

  按照第41届技能大赛的规定,在电工操作中必须穿着符合《英国工作个人防护用品(1992)法规》(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t Work Regulations1992)所规定的个人工作防护用具,其防护服的阻燃、耐电弧性均需达标。又如,规定在使用手电钻钻孔工作的情况下,必须佩带符合EN166 FT标准(欧洲面部防护标准)的防护镜。2013年大赛主办方对于个人防护用品,除要求按不同的比赛项目需采用不同的防护用具外,均要求使用符合欧盟的CE认证标准,如参赛队携带的个人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主办方将“指定主办国符合资质的个人防护用品供应商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参赛代表队自备的防护用品或工具不符合资质,届时需自行购买符合资质的防护用品或工具后,方可允许带入赛场用于比赛。

  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国制造的产品,就大多数中国制造的产品而言,按照外方标准从技术要求上达标不存在太大难度;但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相关劳动保护标准、劳动防护意识、国际相关标准熟知程度以及在竞赛、生产制造乃至日常生活中切实运用的安全防护相关用品和规则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意识,还是规章制度、硬件设施,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提高我国技术工人的职业防护水平,提升我国民众对安全防护的认识,最终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乃至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还需要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努力。

  此外,在参加区域性或世界技能大赛中,要保证健康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相关硬件和软件具备标准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是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切实进行防护,另一方面是需要事先深入了解并学习赛会相关规定标准,在专业人员意识、认证资质、相关技术等方面达到要求。这对我国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和提升我国工业制造、社会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SI)WorldSkills Internationial 2013. Competition Rules[EB/OL].//W. I.(WSI),5.1 edn. 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Keizersgracht 62-64,1015 CS Amsterdam,The Netherlands:69.

  [2]WorldSkills Leipzig 2013.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 Mechatronics[OL].May,2013 edn. WorldSkills Leipzig 2013;Leipzig,Germany:21.

  [3]WorldSkills Leipzig 2013.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Manufacturing Team Challenge[EB/OL].May,2013 edn. WorldSkills Leipzig 2013;Leipzig,Germany:21.

  [4]WorldSkills London 2011.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Mechatronics[EB/OL].WSL2011,London,U.K.:21.

  [5]WorldSkills London 2011. Health & Safety Manual[EB/OL].WSL2011,London,U.K.:30.

  [6]王俊玲.欧盟CE认证对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EMC要求[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5):53-5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自然的和社会的、传统的和非传统的矛盾交织并存,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给各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县早期制订的应急预案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根据《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省政府办《关于印发省“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市政府办《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现就加强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正确认识预案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重要性

  应急预案是及时有序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指南,是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快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完善工作,多方式开展预案宣传,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要正确认识预案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将其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树立常态应急管理观念,切实改变“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思维,克服“有事一拥而上、平时无人负责”现象,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

  二、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重点推进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预案的编制工作,制定完善医院、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以及能源、通信、运输、粮油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应急预案,大型集会、庆典、会展、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群众性活动和大型宗教活动的主办单位要制定相应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基层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和群众成功自救互救的关键。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预案编制的指导,要体现“符合实际、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坚决杜绝照抄照搬、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辖区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施统筹管理,做好预案编制的指导、衔接等工作,并建立各类应急预案适时修订制度,强化通过修订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县级各部门负责对本行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施统筹管理,做好预案编制的指导、衔接等工作,同时加强对基层预案编制和修订完善的技术指导。底前,完成主要行业、重要部门、重点防范事项等应急预案的修订。预案编制和修订初稿完成后,要组织专家对预案进行会商评审,并将最后定稿及时备案。基层预案报县级主管部门备案,乡(镇)人民政府、县级部门预案和专项预案要报县政府应急办备案。大型集会、庆典、会展、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群众性活动和大型宗教活动的主办单位制定的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报县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强化应急预案演练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要加强地震救援、山洪和泥石流抢险、公安消防、森林草原防火、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矿山救护、卫生防疫、危险化学品救援、环境应急、水上搜救等演练设施建设,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定期组织开展综合及各类专项预案演练,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关键词:进行课外 竞赛危机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4-03

  前言

  课外运动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是学校课外体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校园体育赛事与日俱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竞赛项目的多元化,外部广告对校园体育赛事的赞助等等宣传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学校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然而,在这些课外运动竞赛的实施过程中,课外运动竞赛危机频频发生,诸如学生在校运会比赛中猝死。学生的发生屡见媒体曝光。因而,采用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理论,关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建立预警机制,保证课外体育运动竞赛顺利,实现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功能是本文的出发点。

  1、课外运动竞赛危机概述

  1.1 危机概述

  关于危机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温・芬克认为:“危机是指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国内学者刘刚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上述学者对危机概念的见仁见智都表现了危机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危机具有突发性,在危机发生前不可预测。大量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隐蔽性,在其爆发之前不为人知,运用现有手段难以预测。

  其次,危机具有危害性或潜在的危害性。不论任何危机,都必然对已有秩序造成混乱,恐慌和破坏,由于决策实施的延迟性和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对危机所造成的潜在危害难以进行评估。

  最后,危机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危机的应对措施措施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决策人因人、因地、因时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

  1.2 体育危机与课外运动竞赛危机

  体育危机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对这个概念,学者们一般指在大型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也就是诸如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所遭遇的突发事件,诸如恐怖袭击,明星退赛,兴奋剂事件,人群踩踏事件等等。

  毫无质疑的是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研究应该归属于其中。然而,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体育危机的一种,从某些属性上讲具有其特殊性。

  从组织者角度看,一般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随着活动级别的升高,甚至有市局指挥部、治安总队、交巡警总队、消防局、体育局、交通局,也有分县局等相应职能部门参与,如果是水上比赛,往往还需涉及海事局、港航局等部门等协助,尽管不同部门的协作容易造成“管理真空”,但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比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要严密的多。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者往往是个人或学校,在资源的调动,分配方面与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比较起来相差太多。其应对突发事件处置也缺乏相应的资源,只能使危机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很少能改变危机的恶劣后果。

  从参与者角度看,大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复杂性,既有裁判员,运动员,还有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形形的客体造成体育危机种类不同,像体育赛场危机,体育明星危机事件,体育管理危机事件,以及体育媒体危机事件等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中很少出现。但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具有其特殊性,课外运动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由学校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参与者是常规群体,即遵照已建立社会准则的或进行活动的群体,如特招生等;在由个人或学校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往往为偶合群体即临时『生群体,一般是指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因某种原因临时组成的群体。这两类群体从生活空间而言,集体生活时间相对较长,接触频率高,相互影响较大是这个群体群体意识鲜明的主要特征,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群体意识鲜明。

  在一个“导火索”下,只要在某一点上符合学生比较偏执的认识和感受,其作用在于肯定学生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刺激他们通过群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加速群体行为的发生。群体行为一经发生,它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更甚于前者。

  1.3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类型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事件一般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地震,洪水,风暴等作为目前科学难以准确预测的不可抗力,对课外运动竞赛的伤害是难以评估的。2004年3月10日中国籍青年球员江涛在新加坡足球比赛中,不幸被雷劈中,当场丧命。这种自然灾害在课外运动竞赛中较少见到,但我国目前学校运动会大多在春季或秋季举行,在运动会举行过程中,遭遇暴雨、雷雨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拥堵,踩踏事件,对竞赛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便。

  第二类是突发事故灾难,如交通、火灾、生产事故等。突发事故灾难在职业竞赛中比较常见,近年来在欧洲足球赛场上数名年轻运动员猝死事件敲响了警钟。在学校课外运动竞赛中,尤其是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更容易发生突发事故灾难。某知名大学登山队队员被困喜马拉雅山,后调动直升机救援也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

  第三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大规模中暑,传染性疾病等极易在学生中造成恐慌。

  第四类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如球迷骚乱、恐怖袭击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更常见的是因为竞赛成绩的误判,错判所引起的,如学生罢赛,与裁判,组织者对峙,造成竞赛的中断,甚至其冲突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后,延续到其学习、生活中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蒙上阴影。

  2、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一个系统的事件,其系统事件的形成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合力的结果。作为危机管理的本质核心就是组织者通过对赛事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其形成的危机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行为。危机的形成是参与主体一人,环境,组织管理不和谐的结果。

  2.1 人的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过程中,既包括竞赛的组织者又包括竞赛的参与者,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人员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还包括大量流动人口、观众、媒体、保安人员,甚至是一些广告赞助商等等导致的突发事件,如保安与观众在维护秩序时发生的冲突,观众与观众发生的冲突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如何及时疏散开闭幕式人员的拥堵,避免造成踩踏事件更是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2.2 环境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注重环境因素是竞赛组织者为应对危机所必备的能力之一。环境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气象因素造成竞赛的中断或延迟;另一种是客观环境,如开展竞赛所必须的场地,场馆器材。更为复杂的情况是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客观环境变化,造成竞赛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比赛中断。

  2.3 组织流程因素

  为了保证课外体育竞赛的成功进行,赛事组织管理是关键环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反馈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在课外体育竞赛的组织中,首先是协调资源,即协调资金,场地器材,竞赛的组织者和竞赛的参与者以及相关人员等,其次是要协调人际关系,激发竞赛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使阻力转化为动力,保证安全,成功完成课外体育竞赛这一目的。从管理的主体来考察,管理的因素包括赛事主办方的自身安全管理和赛事举办场所的应急管理机构(外部)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内部管理主要在于组织方的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是否完备、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等,这些都是课外竞赛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外部管理主要看主办方应急救援体系和紧急救援机构是否完备,以及紧急救援的合作效率与手段如何。

  影响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因素是复杂的,产生危机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不同的情形下,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变化的,在整个危机产生的过程中,环境对组织者和参加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组织者和参加者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组织者和参加者应该设法控制和适应环境,采取合理的组织流程,使课外运动竞赛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

  3、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对策

  3.1 危机的预防

  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危机预防以思想教育为主,对其思想进行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其行为作为约束,一旦发生危机就很被动。然而,只要有课外运动竞赛的存在,就可能产生危机,把危机教育贯彻到日常教育中,明确危机事件产生的条件和因素,树立危机公关意识,设立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的预测,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如果危机发生,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确保学校和社会生活及公共秩序不受冲击。

  成立学生志愿者队伍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危机动态,提高沟通效率对组织者提高业务能力,减少危机引发因素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建立应急管理预案等等都是危机预防的可选择方案之一。

  3.2 危机的应急处理

  Abstract: Using SWOT method, this paper gives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sports tourism for Wenjiang District, Chengdu City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关键词: 温江区;体育旅游;SWOT;建议

  Key words: Wenjiang District;sports tourism;SWO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53-02

  0 引言

  成都市温江区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紧紧围绕建设“运动温江、健康温江”目标,以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集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温江区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及其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并提出发展的些许建议。

  1 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trength)

  1.1.1 区位优势 温江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正西16km处,距成都市区只有8分钟车程,距双流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它是大成都旅游经济圈、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处于成都市市区与都江堰—青城山—龙池的轴线产业带上,同时又是城市近郊旅游外圈层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成温邛高速、光华大道、芙蓉大道等多条骨干道路与中心城区相连接,交通发达,城市功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可进入性非常强。

  1.1.2 环境优势 环境是构成旅游资源区域整体感知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展旅游活动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之一。温江自然条件优越,岷江正流金马河及其支流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流经区境。全境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气温15.9℃。雨量充沛,是成都平原最丰饶的“膏腴之地”,素有“锦城西,金温江”的美誉。目前,温江区绿化面积达到1145.5公顷,不仅平原绿化率达到90%以上,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这份生态成就早已得到世界的承认:温江先后获得了“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影响中国十大特色魅力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1.1.3 资源优势 具有生态田园特色的绿道已成为温江的一张靓丽旅游名片,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健身步道示范工程,180公里的绿道配套完善、景观丰富、布局合理,带动了旅游、休闲、健身、度假等产业的全面发展,更是引发了运动健身和乡村度假的热潮。

  温江金马国际体育城兴建的马术体育公园以马术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主题;正在建设的成都金马湖水上运动休闲中心、沃伦轻舟中国基地项目,集竞技、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冰雪运动场馆以及四川飞人航空基地综合体项目、滨河公园公共配套项目等,将把金马国际体育城打造成为一个集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多功能体,将运动与休闲有机结合,扩大体育健身外延,达到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以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1.2 劣势分析(Weakness)

  1.2.1 缺乏体育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必备条件。体育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就目前而言,温江区配套的体育旅游设施还不是很充足,很大一部分还在规划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1.2.2 知名度不高 根据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温江区的体育旅游,还处在初创期,加上宣传促销方面投入不够,很多旅游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1.2.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体育旅游属于特种旅游项目,部分产品危险性大,对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非常严格。有许多体育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所以,发展体育旅游单只依靠现有的旅游界、经营管理界等领域的人才是不行的,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而目前的情况是: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旅游经营与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四川省基本上都没有专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机构,所以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

  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3.1 地方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成都国际体育城的总体目标,总投资680亿的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在温江兴起。温江将依托“金马体育城”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打造“西部体育服务产业策源地、国家级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区、国际性体育产业交流载体”。规划建设的功能板块有:成都国际马术体育公园、金马河中段体育休闲公园、鲁家滩水上运动公园、电子竞技主题公园、TOP高尔夫体育休闲公园、环金马湖25公里的自行车观光骑游道、旅游与居住的配套服务区等。以专业赛事为引领,集聚赛马、冰雪、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水上运动等多种国际性、全国性赛事,常年赛事不断;以运动休闲为特色,开发体验、培训、娱乐、旅游、会展等功能,聚集人气,发展经济;以发展高端产业为根本,培育研发、中介、总部、传媒、销售等高端产业,策源西部体育服务业。据了解,金马体育城建成后可增加就业3万-5万人,每年吸纳旅游者600万人次以上,将有力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3.2 体育盛事后效应 继2011年中国马术节在温江成功举办后,这场中西部地区首个以国家概念打造的马术赛事文化活动——中国马术节长久落户温江。温江将以重大马术赛事为依托,融特色体育活动、体育体验、体育休闲旅游等于一体,做长做强体育产业链。据温江区金马体育城测算,按每年3-11月每月一赛的频率,马术产业每年可吸引观众及游客约100万人次,带动约1万人就业,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3亿元。

  1.4 威胁分析(Threat)

  1.4.1 同质旅游产品的威胁 当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诸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国际比赛,的登山运动、河南少林武术等。就温江周边地区,也有不少体育旅游项目,比如西岭雪山滑雪、青城山的道家武术、“峨眉山冰雪节”、“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峨眉山温泉度假之旅”等主题体育旅游项目,在国内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目前温江区体育旅游项目大部分都还在初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成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同质旅游产品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

  1.4.2 环境承载力的威胁 参与性是体育旅游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就比较强,对大气环境、水资源、地质地貌等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水上项目如摩托艇、水上飞机的排泄物等化学制品都会对水资源产生污染,破坏整个水态平衡。另外一些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的修建也会导致体育旅游资源难以承受体育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不断增多的旅游者也会给当地环境承载力带来不小的威胁。

  2 发展建议

  2.1 准确的产品定位 在对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掌握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客源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体育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旅游,含有体育运动与体育消费的成分,游客的参与性强,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丰富其体验享受的内容。结合温江区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及体育旅游资源类型,根据体育休闲、体验市场需求导向,应以休闲体育旅游为主,辅以竞技体育旅游及观战体育旅游等。

  2.2 完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 温江区应加快步伐完善相应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如住宿、饮食、体育旅游纪念品、配套的娱乐设施等。特别要因地制宜,依据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及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基础设施的完善状况、时间和资金成本的花费状况、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状况等,设计组合出不同的旅游线路,形成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游客差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会受到游客的极大欢迎,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3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提升旅游形象,强而有效的营销策划、宣传促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参与的宣传促销,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市场认知度;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扩大影响力;加强旅游企业的宣传促销攻势,积极推荐体育旅游产品。另外,做好网络宣传及电子商务营销,多元化设计网站内容,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数字化传播与营销效益。

  2.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兼备体育和旅游两大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温江区可以依托大学城几所高校,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同时,严格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以及在岗人员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制度,保证体育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5 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及管理制度

  2.5.1 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保障及管理 体育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操作不当就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应加强安全保障及专业化管理,形成专业技术保障操作规则,景区配备运动项目的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提示牌等,完善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2.5.2 环境保护措施及管理 发展体育旅游的同时重视体育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对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交通工具、服务设施等进行环保改良,同时利用高科技,减少生活垃圾、水污染及空气污染造成的体育旅游中的生态污染。提高环保意识,规范旅游者行为,减少人为破坏,保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宾.峨眉山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中国商贸,2010(04).

  [2]王其中.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12).

  [3]罗曦光.广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年1月.

  [4]陈薇,钟学思.桂林体育旅游开发战略选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5]江舸.成都市温江区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思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6).

  [6]温江区政府办.[温江区]五大体育产业项目将落户金马城.成都政府网,2011年9月.

  关键词:学校 体育场馆 全民健身

  一、体育场馆本身的状况

  体育场馆作为开展体育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具体情况成为有效承载锻炼的基础。总体来说,学校体育场馆具有多种吸引人们参与锻炼的“特质”,例如,场馆的种类、数量与面积、质量、档次等等,也就是说,在容纳锻炼者数量,承接体育活动的能力上应考察多个侧面。但是,如何利用这些特质与条件,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作用,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使其较好地服务全民健身,就需要既综合又具体地考虑并开发,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因此,体育场馆本身状况主要集中在我们所谓的“特质”方面。

  第一,体育场馆设施的种类。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一个单位或机构能够像学校一样拥有种类如此众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即使大城市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在体育场馆设施的种类上也很难达到。

  第二,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与面积。体育场馆的数量与面积是有效承载锻炼者数量的重要指标。可以想象,由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使用的特殊性,在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其数量与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它容纳锻炼者的总量的大小。

  第三,体育场馆设施的质量等因素。随着人们追求锻炼质量要求的增长,高质量的体育场馆成为许多锻炼者的重要选择甚至首选。高质量的体育场馆对于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体育场馆的重量好坏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几个主要指标如体育场馆设施的主要材质与建筑质量、科学与艺术化设计、场馆与场地的标准化、室内场馆、体育设施质量、塑胶场地、看台等等则是锻炼与比赛活动中锻炼者较为看重的。

  二、学校体育场馆的外在条件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除了本身诸多的质量因素对于吸引人们参加锻炼有重要的影响外,学校及其体育场馆的许多外在条件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外在条件虽然对于锻炼及其效果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是人们在选择时却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考虑学校体育场馆的外在条件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场馆虽然是学校体育资源的一部分,它用于ν饪放之后就不再仅属于学校体育,它同时也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资源,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前,对于天津市学校体育资源来说是一个扩大与发展的特殊时期,数量、质量、环境、使用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些都是体育场馆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体育场馆的使用、开放程度及管理方式

  一般来说,学校包括高等学校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主要服务于各级教学与人才培养,这也是其主要功能。但是学校的各种资源在保证它的主要功能面向的前提下,是可以为社会做出相应服务的,例如教师在学校有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但他也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做某些相关的社会兼职。但这就涉及到功能面向及其之间矛盾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就学校体育资源特别是体育场馆来说,这种矛盾关系集中表现在学校体育场馆是否专用、开放程度以及采用何种管理与经营方式。

  在学校体育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的“体育场馆”机制中,学校体育场馆良好的内、外在条件只是使该机制发挥作用具备了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使这些环境与条件成为吸引并服务全民健身的实际行动,还要看学校是否,以及如何开发与开放甚至如何管理学校体育场馆使之服务于全民健身,这是使“体育场馆”机制有效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体育场馆”机制所产生的实效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内外部现实情况与开放及管理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的影响可能不亚于前者。

  四、在实践中贯彻发挥好“体育场馆”机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爱游戏官网

  1. 合理建设面向学生与社会的体育场馆设施

  根据学校各自的具体情况建设、改造、改进体育场馆设施。政府、企业、体育局和学校加强联合,统一规划,利用各种资金,有计划按步骤建设与改造体育场馆设施;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的经济、交通、文化活动环境等相关因素,借助城市与学校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修建、改造学校体育场馆;紧密结合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地方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与健身、娱乐项目的体育场馆设施,适当增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场馆设施。

  2. 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对外开放

  建立领导与管理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场地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内容大体上包括:开放对象和开放时间、设备维护和管理、场地卫生管理、安全管理、组织管理机构权限和责任、经营活动管理、场地和健身器械使用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等方面。

  在管理方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校体育部门管理、集体承包、个人承包、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校劳动服务公司经营、租赁、与社会合作经营或多种经营方式混用的管理与运营主体与方式。

  充分考虑对外开放为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制订安全与事故解决预案,做好对外开放中锻炼的安全、文明行为、与教学关系问题、管理机构与有效管理等问题的控制。

  做好学校间体育场馆设施的联合开发与利用工作。建立体育场馆使用方面的稳定的校际组织机构以及良好的沟通渠道。

  3. 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等保障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来源,改善学校体育场馆的外在环境与条件,对场地精心维修维护、购置设备器材,做好体育场馆维护、维修与保养。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21.

  [2]董新光.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3]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体育科学学院师生赴恒大足球学校交流
下一篇:体视界丨中国男篮多人核酸检测显阳性;中国足协敦促各队及时发放欠薪!去除“金元足球”泡沫刻不容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